|
|
学生党员看两会—征稿1 |
|
2011-03-18 来源:10戏曲导演 袁超 |
“两会”是中国人民每年重要的政治生活之一。2011年的“两会”延续着前两届的风格,呈现出务实、高效、坦诚等特点。着重的体现在上至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下至代表委员们的提案议案都紧紧围绕着“民生”二字。“十二五”规划更把“民生”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可见党和政府对于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重视与解决关于民生诸问题的坚定决心。 以下我就对“两会”关注民生热点话题种类做一个归纳: 分别是 1 物价调控 2 收入分配 3 住房保障 4 医疗改革 5 就业不足 6 食品安全 7 交通环境 8 三农问题 9 教育制度 其中以“优质教育与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成为了民众关注的最热焦点。那么我就距离我们学子息息相关的教育话题上来阐述一些我个人的思考。 本次“两会”有意在今后加强对于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对于职业教育的扶持来缓解社会对于高技术工人的需求,这关系到未来中国企业与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转型的重要一环。换句话说,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是非常薄弱的,再加上民众总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教育选择的末端。从政府到社会都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功能乃至目的。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其实一直承载着“全能教育”的职责,把原本属于培养社会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的职能范围划归到了高等教育的领域里。这使得大学总在做中专职校的事情,而那些职校却变地无事可做。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加重了大学的负担,延缓了国家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 所以对于教育分类的重新审视显得刻不容缓。其实这项提案的背后还有着更为严峻的课题,就是映射出了中国高等教育中教育理念的偏差。 新中国在成立之初,根据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则,为适应高等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对模仿苏联式教育的情况下,开始在1952年大规模的进行全国院系调整。那么在当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这种苏联式的专才教育模式是总体符合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的,为我国工业与科学技术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专门性的人才。但教育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随着社会的变迁加以调整。今天我们不能不看到这种模式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弊端。 比如理工科教育高于文科教育,重视教育中功利性价值,忽视了教育的人文内涵和道德熏陶。又如人才培养过于狭窄,效益低下。科学与文化教育的完整性、综合性受到极大的损害。较难培养出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才等等。 所以要重新树立大学的办学理念,不仅仅是从技术层面简单的合并重组,而是要召回大学的灵魂,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热土里重新埋下大学精神的种子——那就是做一个“自由”的人。 在我校教学楼大厅里有一段老校长熊佛西先生意味深长的话:“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以为,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冶,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辩是非、有情操的人。”言到于此,虽斯人已去,但依旧发人深省,道出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 “自由之人”的大学精神就是完成一个自我——做一个有人格有思想的莘莘学子。我们所说的“专家”也应在完成“自由人”的基础上去学习专业技能,否则莫不是一件优良的工具罢了。 所谓“自由之人”的教育就是以“自我”为对象,自由的教育不是“施予”,而是一种“自求”。强调培养学习的兴趣与激发学习的动力是其“自由”教育的精粹之处。正所谓“自求者必能自得,不求者终无所得”,也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回到“自我”的状态。也就是说读书的根本不仅仅是为了寻求真理与社会需要,更是为了在自己人生的画布上涂抹出一层丰富亮丽的色彩。 进一步来说自由教育体现在对自我的认识与控制中。先秦有一句古话“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明”就是认识自己,“胜”就是约束自己。一个人认识了整个世界,全部历史,而不能认识自己,这个人终究是一个愚人。一个人征服了世界,征服了全人类,而不能约束自己的喜怒爱憎,私情物欲,这个人终究是一个弱者。弱者与愚人怎配得上自由? 实际上自知(认识你自己)不是一下子可以完成的,而是贯穿在受教育者的全部学习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教人认识自己,尤其认识自己在能力上的限制,教人破除成见,少受些成见的蒙蔽。这里提到的“能力上的限制”并不是指专业技能的缺乏,而是人性的局限。人的懒惰、任性、嫉妒、虚荣等原始精神病态阻碍着我们走向成熟,拥有理智。所以要认识自己,培养克服局限的能力——意志力。这样我们才真正有了自知之明。 自胜(战胜自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长期的磨练,这种磨练尤其体现在日常的一些小事情上,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在各种欲望的躁动中能够自我约束、控制住自己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先天具有的,是后天习得的,特别是在青年期间的教育中通过不断地战胜自己培养起来的。由此看来,教育就是教人“认识自己”与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对“自我”的培养。 以上是我借助两会契机对高等教育理念的小小思考,也寄托着我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殷切期盼。最后我想用一组排比来畅想下“堂堂正正的人”应该具备的几点素质。 区分是非真伪,使这种辨别力不仅仅限于科学家、哲学家;学会辨别善恶荣辱,使这种辨别力不限于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学会识别利害取舍的途径,使这种辨别力不限于商人和企业家;学会美丑精粗的鉴赏的能力,使这种审美能力不限于文学家、艺术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