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
首页  学院新闻
概念川剧《情叹》上演 艺术价值吸引观众
2011-09-20  来源:黄暾炜
   
概念川剧《情叹》上演   艺术价值吸引观众



    9月19日晚,田蔓莎概念川剧《情叹》上演,910个座位的上戏剧场座无稀席,四千多平米的空间只有一个焦点——那就是舞台,那就是戏中角色焦桂英。
    几百年前,一个戏中角色焦桂英的悲惨困境;几十年前,一个川剧艺术家真实的命运;如今,田蔓莎用无法忘却的“肢体记忆”向我们展示川剧在其身上留下的痕迹,寻求传统戏曲在当代的另一种表达可能。
 一、有技术更有艺术
    传统戏曲是一门“口传心授”的艺术,重“口传”更重视”心授”,传“技”更重传“艺”,但当今的戏曲舞台上,飚“技术”无“艺术”的作品却很多,田蔓莎概念川剧《情叹》很难得的就是既有技术更有艺术。田蔓莎是一位成熟的艺术家,其成熟的表现在于戏曲功底的扎实和规范,舞台上,田蔓莎手、眼、身、步分解动作的展现在技术层面上分析无可挑剔;其成熟的表现更在于艺术的追求和思想的探求上,田蔓莎在舞台上呈现的爱、恨、念、唱塑造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焦桂英,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拿腔拿调,炫技飚腔的焦桂英。整场演出,不但呈现表演的艺术性,也表现出了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的艺术性,这些元素与表演融为一体,恰到好处。田蔓莎说:“我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传统戏舞台上的道具可以不仅仅是道具,也可以是表演的对象”,这是田蔓莎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思想。成熟的观众希望在艺术表现中得到美的感受,田蔓莎概念川剧《情叹》做到了,演出现场掌声阵阵,这是对田蔓莎表演技术的肯定,更是对其表演艺术的肯定。
二、有意味更有意义
    漆黑的舞台上,光束打在了一双彩鞋上,灯光暗去,又一束光打在了各种情态的手上。隐藏于幕后的乐队搬上舞台,除了伴奏之外还承担了“帮腔”和 “群众演员的职能,这些是整场演出的基本形式,简约却不简单。难得的是,田蔓莎概念川剧《情叹》既不会因为追求简约而简单,也不会为了壮观而奢华,其演出的形式是为了内容的需要。田蔓莎请乐师直接坐在台上演奏,参与到演员表演之中,戏演到“文革”一段时,六位乐师甚至出现在舞台上,拿着彩鞋往主演身上砸,表现演员被赶下舞台的情景,这种形式的处理是为了内容的需要。有研究者认为田蔓莎概念川剧《情叹》有命运的哀叹、灵魂的拷问,更有对于命运的挣扎,该观点的生成立足于该剧的思想性,概念川剧《情叹》中,田蔓莎的表演富有提示意义,有深度,富有哲理。
三、有创新也有传承
    在《情叹》首演至今的五年里,很多人追问田蔓莎的创新是否丢去了传承,观看《情叹》演出后,我们应该看到,传承恰恰是其创新的目的之一。俗话“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艺术观,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传统戏曲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在《情叹》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传统戏曲的元素,不管是手、眼、身、步的表演动作还是以象征、表意和借喻为主的表达手法,田蔓莎创作还是在坚持传统,这是当代戏曲艺术家的自觉和自信意识的体现。在戏曲界往往有这样的观点,有人认为继承就是原汁原味的保留,至于这种保留是否可行?是否有意义?这批人想得很少。实际原封不动的保存根本不可能,从某些角度说,这是一种逃避历史责任,并且懒惰和无能的表现。戏曲的前辈艺术家是传统艺术的弘扬者,更是艺术创新的先驱者。戏曲界还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创新不需要基础,不需要传承,持此观点者经常挂羊头卖狗肉,借助戏曲的形式,达到功利的目的。没有传承的创新就不是创新,那是创造。田蔓莎是当代戏曲艺术改革的前行者,但她很谦虚,也很敬畏传统艺术,她有创新的气魄,但她无意颠覆传统,她经常说是传统艺术给了她滋养,她有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只是传承的角度不同。她正在探索让更多的观众认识、理解、喜爱戏曲的道路,这条道路不是背离传统,而是推广。
   正是源于田蔓莎概念川剧《情叹》的艺术魅力,很多普通的观众买票看戏,很多专家专程看戏,很多文艺单位的领导给予了关心和支持。上海京昆咨询委员会马博敏,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汪浩,上海戏剧学院楼巍、黄昌勇、宫宝荣、张伟令等校领导,海外高校的教授,上海各院团的领导、编辑、导演,上海各高校的学生等都来到现场观看了演出。







2009-2010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莲花路211号  联络邮箱:xiquxy@126.com